新的一年,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再次引起了市场的关注,但谈判其实已名存实亡。沿袭多年的年度定价从去年开始向季度定价转变。而今年,淡水河谷、必和必拓和力拓三大矿山有意将季度定价转变为月度定价,果真如此,那么我国钢厂将要面临更大的成本波动风险。
从历史上的铁矿石价格谈判看,中国钢厂很少有赢得话语权的机会,即便中间会有反复,但最终三大矿山单方面向下游钢厂宣布价格,下游钢厂只有接受权,没有否决权。
2009/2010年度铁矿石价格谈判时,国内钢企违反了传统铁矿石谈判机制规则,给三大矿山以口舌,指数定价、季度定价便极富时机地提上议程,自此铁矿石定价机制开始发生变革。去年4月,三大矿山就表示放弃年度定价机制,转向季度定价,但不管季度定价还是月度定价,都是将铁矿石定价指数化。三大矿山企图利用新的定价制度,将铁矿石下游需求行业的利润也划到自己的“腰包”中。
去年,定价机制的变化使国内钢厂成本大幅上升。当年,我国进口铁矿石61864.47万吨,较2009年减少913.47万吨。但由于三大矿山推高了铁矿石价格,我国在去年用于铁矿石进口的外汇达794.27亿美元,反而比2009年多用292.8亿美元,折合人民币1900多亿元。也是去年,我国生产粗钢突破6亿吨,达到62665.4万吨,较2009年增长5308.7万吨,增速9.26%。目前,我国钢铁产量超过了排在我国之后20个国家的粗钢产量之和,接近全球钢材产量的一半。在需求的带动下,我国自然成了全球最大的铁矿石需求方,但受国内铁矿石产量和质量的制约,我国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铁矿石,也就成了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。可是在定价权上,最大的进口国却毫无话语权可言。
作为最大的需求方,为什么没有定价权呢?在笔者看来,尽管三大矿山确实具有垄断地位,但更多应该归咎于我们自己。
首先,行业格局造成力量分化。我国钢铁行业既存在国有钢厂,也有大量民营钢厂,二者在经营方式上有很大差别,同时由于某些原因,他们之间缺少真正能够合作的动力。另外,各个钢厂之间的规模也存在相当大的差距,小规模的钢厂数量占较大比例,使得铁矿石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格局。而在钢厂之外,还有很多的贸易商,即购销铁矿石赚取差价的人。总体来看,我国钢铁行业没有能够代表大多数利益的某个团体,在对外谈判上,也就不能形成集体力量。现在,国内钢铁行业的铁矿石需求方,基本是由三种力量组成:一种是代表大型国有钢厂利益的集团,他们在经济和政策上都拥有一定优势;一种是中小型的民营钢厂,自负盈亏,经济效率相对较高,但受到一定的限制;还有一种是贸易商,为赚取价差而存在。所以,虽然整体上我国作为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,拥有比较大的议价优势,但由于内部力量的分化,使得整体利益个体得到结果也只能是相对损失的稍微少一些而已。